在大型写字楼扎堆区域做餐饮,是个不错的选择。但是不同的店,不同的经营策略,结果却完全不同。有的很快风生水起,有的不到半年就倒闭,黯然离场。店铺从来不愁租,这一家倒闭了,不出两周,就会有下一家入驻开始装修。
基础用户及场景
在写字楼做餐饮,最核心的用户群体无疑是于此上班的白领们。再精确一些,这是一群以互联网和高科技行业为主,经常加班,思维活跃,高学历,高收入的年轻人。他们的典型需求及场景如下:
常规工作餐场景(日常,快速、相对好吃、花费控制在20元左右,最多不宜超过30元)
升级工作餐场景(偶尔几个小伙伴小聚,相对快速、好吃、人均不要太贵)
非正餐社交及休闲餐饮场景(闲聊、小型商务会谈、打包回公司。以饮品和轻食为主。)
团建及商务宴请场景(人多、正式、相对封闭的环境,可接受相对复杂的操作例如使用刀叉、公筷、高脚杯等)
1、首先,确保用户价值
在外卖等渠道如此发达的今天,特别是对于工作餐的场景,实体店如果做不到基本的「好吃」,是难以生存的。对于餐饮行业来说,最基础的用户价值,即食物可口、安全。
特别是在写字楼这样餐饮店铺众多的区域。
从做产品的角度来说,这些能给到85分以上的IP和运营,对于餐饮行业来说,都只是停留在「用户体验」范畴。也即,大家在「主观感受」层面觉得很有趣,对于拉新、品牌记忆等有一定帮助。但是,其「用户价值」是不及格水平,也即——不好吃。所以新用户难以转化为留存,更别说活跃了。
2、其次,要符合用户场景
同样是开餐饮,在做到整体上「味道不错」的前提下,也并不是所有的餐饮类型都适合开在写字楼的。而是要思考用户场景。
有些高端餐厅品类其实在深圳还是挺受欢迎的,但是开在写字楼,就是一个典型的不符合用户场景的案例。这种餐厅最明显的特点就是,人均消费极高,可能要到200块以上。那么,对照上述梳理的用户场景:
首先,常规工作餐场景并不适合,理由很简单,太贵了,而且速度不够快。
然后,升级工作餐的场景,基本上也不符合,还是因为太贵了。如果是要找一家人均200的店,并且是「偶尔几个小伙伴聚餐」的场景,可能十有八九大家会选海岸城商圈,或者华侨城LOFT了。
非正餐社交及休闲餐饮场景,当然也不适合。
最后,团建及商务宴请场景,勉强搭边。特别是商务宴请场景,吃好一些,人均贵一些,可以接受。但是这家店里面最大的桌子只能坐6个人,并且没有包间。所以,相当于这个场景也支持不了。
所以结局就是,从做产品的角度来看,我们都应该知道,把「功能」做出来只是第一步,在实现「用户价值」的前提下,还必须符合用户场景,否则,依然不会用人来用(来吃)。
轻食和饮品在科兴对应的用户场景主要是商务交谈,很多时候,做产品装x不重要,还是在确保用户价值的前提下,把场景理解透彻才重要。
3、然后,如果能把体验做上去就更好了
在餐饮这样的行当里,大多数老板是想不到用户体验这个层面的。但是一些服务员的行为、店面装修、店内流程等等,客观上构造了不同的体验。体验好,往往是个加分项。
虽然很多时候,对于餐饮业来说,用户体验只是锦上添花。但是在其他条件不利的时候,如果体验还很差,那么一定会加速这家店的倒闭。
总体来讲,这是一家产品层面做得非常不错的店。以至于,它的服务(特别是体验部分)已经成为了阻碍它发展的短板。如果出品速度能够提升,或者店面能够扩大(经常是没位置坐的),然后顺便服务员再聪明一些,我想它的GMV(零售业专用名词,成交总额)一定会比现在高得多
办公楼周边做餐饮开店需注重用户价值与用户场景